
清道夫受體是在研究巨噬細胞轉變成泡沫細胞的機制時才發現,其功能還不完-全清楚。乙酰化LDL以及其他修飾的LDI可以通過清道夫受體被巨噬細胞攝取,導致巨噬細胞內脂類大量堆積。盡管注射125Ⅰ-乙酰化LDL等可以迅速在巨噬細胞內出現,但沒有證據...
Komada等用配體親和層析法和免疫親和層析法將牛肺巨噬細胞清道夫受體純化,并從部分氨基酸序列克隆得到Ⅰ、Ⅱ型清道夫受體cDNA。隨后相繼克隆了人、小鼠的清道夫受體的cDNA,三種動物的Ⅰ型受體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為64%~81%,Ⅱ型受體一...
內毒素進入機體后,機體迅速作出反應,使大部分內毒素分子被吞噬細胞所吞噬和清除,只有少許脂多糖分子通過激活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促使細胞因子釋放,并調節機體免疫反應。適量的細胞因子有利于機體清除革蘭陰性菌和內毒素;但過量的細胞因子會對宿主造成損...
以脂多糖刺激單核-巨噬細胞后,CD11/CD18表達快速上調,據認為是由CD14介導所致。Lynm等應用抗CD14單克隆抗體能特異性抑制脂多糖誘導的CD11/CD18表達。在中性粒細胞中,大多數整聯蛋白儲存在細胞的液泡結構內,一旦細胞活化后...
血清內毒素發揮生物學作用需要許多內毒素受體參與。除CD14外,CD11/CD18在特定的條件下也可作為內毒素受體,在內毒素信號轉導過程中起重要作用。Raetz等認為,CD11c/CD18可能是一種參與脂多糖信號跨膜傳遞的脂多糖受體。Inga...
整聯蛋白是由α、β兩個亞單位組成的異源性二聚體,屬于Ⅰ型跨膜糖蛋白(即C端位于胞液面,N端位于細胞外的一次跨膜結構),其中含有一段疏水性的、穿越磷脂雙層的肽鏈,通過一種對金屬離子具有依賴性的相互反應進行許多細胞外配體的識別,其中也包括脂多糖...
細菌內毒素不僅是革蘭陰性細菌外膜上的主要結構成分,而且是決定細菌致病力的關鍵毒素。對其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但直到19世紀初德國微生物學家RichardPfeiffer從霍亂弧菌分離物中發現并首-次命名內毒素以來,細菌內毒素的研究才開始...
細菌內毒素自1892年由Pfeiffer發現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近20年來,隨著現代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及基因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內毒素的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與重視,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成為生命科學最為...